站内导航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

欢迎光临海安农副产品批发市场,今天是:

“嫩肉”能放心吃吗?

2012-03-29 09:07:13  点击数:
核心提示:“嫩肉”能放心吃吗? 国产嫩肉粉多滥用亚硝酸盐且不注明

    火锅里的鱼滑、虾滑为何总是鲜嫩爽滑、久煮不老?饭店里的肉类菜品总是容易咀嚼,甚至烂软,本来皮糙肉厚的"老"肉、"干"肉是如何发生奇妙的变化,变得如此嫩滑?超市中就能买到的嫩肉粉究竟是何成分?长期食用这种被处理过的肉类食品,对我们的身体究竟有无危害?

    肉变嫩是蛋白酶分解蛋白质的结果

    肉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,"人们觉得肉老、嚼不动,是因为其中的胶原蛋白之类机械强度高的蛋白在起作用",《吃的真相》作者、食品工程博士云无心说,"人们在寻找能将这些蛋白分解掉的物质。能分解蛋白质的酶是目前最有效的,被称作蛋白酶。常见的蛋白酶很多,有胰蛋白酶、胃蛋白酶、木瓜蛋白酶等。目前最常用的是木瓜蛋白酶。" 理论上,任何蛋白酶都可以用来处理肉而实现"嫩肉"的目标。

    嫩肉粉中的有效成分是木瓜蛋白酶

    嫩牛肉粉里究竟包含什么呢?"目前,使用最广泛的嫩肉粉的有效成分是木瓜蛋白酶,此外还含有淀粉和食盐等。"顾中一解释说。

    木瓜蛋白酶负责把肉中的蛋白质分解,而淀粉的作用跟传统烹饪中的"挂芡"一样。淀粉附着在肉的表面,在加热过程中变性交联,形成一层薄膜包在肉的表面,减少肉中水的流失,也起到让肉"嫩滑"的作用。

    云无心说,相对于其他的蛋白酶,木瓜蛋白酶的稳定性很好。一般的酶都比较"娇气",对于工作环境的要求比较高,酸碱度不合适就失去工作能力,温度不合适也罢工。而木瓜蛋白酶比较"皮实",在世界各地,尤其是中国,木瓜蛋白酶几乎是食品工业中使用最广泛的蛋白酶。

    木瓜蛋白酶在药用领域有致敏问题

    "木瓜蛋白酶的应用不仅仅是'嫩肉'.因为它能分解蛋白,人们相信它能够清除人体内坏死的组织,所以木瓜蛋白酶在医药上有着广泛的应用。比如清理伤口的坏死组织,分解蚊虫蜜蜂叮咬产生的毒素等等。"云无心说。

    最近,FDA出手对付含有木瓜蛋白酶的药品。事情的起因在于FDA收到了37起这类药品严重副作用的报告,包括血压降低、心率加快等等超敏症状,最严重的是服药15分钟后休克。FDA对这些副作用的形容是"有害,甚至是致命的".除此之外,对木瓜乳液过敏的人也可能对木瓜蛋白酶产品过敏。"我们国家从相关部门到公众对致敏问题的关注度都很低。"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营养与食品安全系副教授范志红说。

    嫩肉剂中的木瓜蛋白酶是否有害尚不明确

    但是FDA没有对食品工业中使用的木瓜蛋白酶采取行动,只在针对药品的通告中提了一句"公开发表的文献也描述了一些含木瓜蛋白酶的产品导致的超敏症状,这些产品包括嫩肉剂、隐形眼镜护理液以及美容产品中的除胶剂".嫩肉剂中的木瓜蛋白酶到底是否有害呢?

    云无心说,由于现在还不知道那些副作用是如何产生的,也就不知道木瓜蛋白酶以什么方式作用。嫩肉剂分解蛋白之后,还要经过高温烹饪。在肉类烹饪的温度和时间下,酶的活性将会丧失。换句话说,如果这些副作用是酶活性产生的,那么就不用担心嫩肉剂了。

    "但是,如果那些副作用是由木瓜蛋白酶上的多肽引起的,问题就比较麻烦。加热使酶失去活性,酶只是失去了空间构型,并不能破坏它的氨基酸组成。氨基酸组成的多肽可以通过免疫反应等等发生作用。

    有人会说蛋白质吃到肚子里都被分解成氨基酸,不会再产生危害了。这其实是不准确的。虽然大部分蛋白质会被分解成单个氨基酸,也还可能有小部分很顽强的多肽幸存下来。

    在今年的美国化学年会中,就有人报道了某些蛋白在人体内会被消化掉97%,但是另外的3%也足以对人体产生影响。当然,他们研究的是好的影响。"云无心说,对于嫩肉剂中的木瓜蛋白酶来说,到底会是上面所说的哪种情况还不好判断。

    聚焦嫩肉粉安全

    国产嫩肉粉多滥用亚硝酸盐且不注明

    "嫩肉粉的核心成分是蛋白酶,即使是磷酸盐等保水成分也都是没有什么危害的。但目前国内市场上的嫩肉粉中,不少加了亚硝酸盐,这才是嫩肉粉问题的关键。"云无心说,这种中国特色的嫩肉粉安全问题,在于它加了亚硝酸盐而又不注明,就可能导致滥用超标而危害健康。

    范志红说,在市场竞争当中,总有一些企业想取得优势。他们在所谓的"专家"的指导下,把简单的嫩肉粉变成了复杂的添加剂大联盟。其中有促进蛋白质与水结合的碳酸钠等碱性物质,还有促进肉类吸水和保水的磷酸盐类物质;有让肉颜色变得粉红美丽又不易腐败的亚硝酸盐,还有给肉染色的各种红色素;有食盐和香辛料粉,还有谷氨酸钠、核苷酸钠等鲜味剂,甚至还有甜味剂、香精和增香剂……

    "让产品变得美味,并不是一件坏事。如果企业能够遵守食品添加剂卫生标准,安全性有保障,产品标注规范,标准明确,推荐添加量合理,本来也无可厚非。问题是,由于这类产品生产工艺简单,门槛太低,很多缺乏资质的小企业小作坊都加入了生产者行列,不仅原料低价,而且配方随意,用量说明粗放,产品标签极不规范,安全性无从保证。"范志红说,自己三年前曾从某地各级餐馆中收集的10个嫩肉粉、肉类腌制调料、香肠调料等样品均含亚硝酸盐。后来又从北京的各大超市收集了18个样品,其中4个与前面的产品重复,对不重复的14个样品又进行了测定,均测出亚硝酸盐,但含量低于外地市场的水平。